BD半岛 (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BD半岛综合
行业新闻

“七地一屏一通道”系列政策解读新闻金融理财服务管理发布会——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专场实录(文+图)

  • 发布时间:2025-05-19 23:08:16
  • 浏览次数: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省委、省政府深入落实习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甘肃发展特征,确定重要发力点和突破方向,作出着力打造“七地一屏一通道”重要工作部署。为使社会各界全面准确了解相关政策内容,进一步凝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的发展合力,省政府新闻办组织举行“七地一屏一通道”系列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5月19日下午为系列新闻发布会首场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专场。甘肃省生态环保督察专员、新闻发言人李作斌,为大家介绍相关情况。出席发布会的还有省生态环境厅宣传教育处处长鲁学悟,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孙振淮。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省委、省政府深入落实习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甘肃发展特征,确定重要发力点和突破方向,作出着力打造“七地一屏一通道”重要工作部署。近日,相关文件已相继印发。

  为使社会各界全面准确了解相关政策内容,进一步凝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的发展合力,省政府新闻办将举行“七地一屏一通道”系列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系列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的首场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专场。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甘肃省生态环保督察专员、新闻发言人李作斌先生,为大家介绍相关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生态环境厅宣传教育处处长鲁学悟先生,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孙振淮先生,他们将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会处,是我国承东启西、连通南北的重要战略通道,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阻挡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等沙漠汇合南侵的屏障区,也是唯一被国家定位为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省份,在我国“三区四带”生态安全格局中占据核心位置,是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前沿阵地,生态区位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022年,《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以三区四带为重点,筑牢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在国家“三区四带”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中,甘肃省涉及“三区一带”,即“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和“北方防沙带”。2024年,省政府印发《甘肃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要打造覆盖全域的“四屏一廊”保护分区。《国务院关于甘肃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明确将甘肃省定位为“国家重要的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要求我省“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强化黄河上游、长江上游、河西内陆河流域水源涵养保护,有序开展森林、草原、湿地、冰川、荒漠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加强河西走廊沙化荒漠化治理。严格河湖水域空间管控,加强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在祁连山山前冲洪积扇等地区增强地下水储备能力”。“四屏一廊”,即河西祁连山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甘南高原地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南部秦巴山地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和中部沿黄河地区生态走廊。

  今年4月3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甘肃省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行动方案》(以下简称《筑屏行动方案》),进一步为我省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形成了任务书、绘就了路线个方面为大家介绍《筑屏行动方案》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三次视察甘肃,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我省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从2019年的“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到2024年的“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习对甘肃建设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要求不断提升。“十四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推动全省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支撑不断强化,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常态长效监管,黄河之滨越发壮美,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七地一屏一通道”的决策部署要求,省生态环境厅详细梳理总结国家、省级层面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相关政策文件,综合考虑我省“四屏一廊”生态空间格局,结合我省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的战略定位,针对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相关要素,牵头起草了《筑屏行动方案》,明确重点、细化措施,将相关工作项目化、清单化,经省政府第7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报请省委同意,于2025年4月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予以印发,旨在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提升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质量,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贡献甘肃力量。

  《筑屏行动方案》对照国家“三区四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紧扣我省“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定位、“四屏一廊”生态安全格局,紧密衔接《甘肃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甘肃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丽甘肃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安排部署,聚焦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这一总体目标,进一步梳理总结了我省“四屏一廊”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与相邻省区的关系,明确了“四屏一廊”生态功能和保护方向,着力构建覆盖全域、协同联动的生态安全格局,全要素、多角度、全方位推进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各项工作。《筑屏行动方案》突破单一要素、单一部门制约,突出分区施策、系统保护、协同推进,明确提出到2025年底,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30年底,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同时还提出了2025年和2030年两个阶段林草湿荒生态保护、环境质量改善、水土保持、碳排放等方面的具体指标任务。

  《筑屏行动方案》提出7个专项行动、27项具体工作任务。一是从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力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工程建设、深入实施“绿满陇原”行动、持续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工程、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强化水土保持综合治理7个方面,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攻坚行动。二是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提升固体废物处置能力7个方面,开展环境质量巩固提升行动。三是从持续加强监督管理,着力夯实基础保障两个方面,开展核与辐射安全强基行动。四是从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加强数据资源共享共用、开展生态屏障建设评估3个方面,开展监测评估数智赋能行动。五是从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强力推进督察问题整改、持续整治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3个方面,开展监管执法提质增效行动。六是从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及防治、提升生态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开展环境风险系统防控行动。七是从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加快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3个方面,开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行动。

  此外,《筑屏行动方案》以附件形式提出了2025年计划实施项目清单,包含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环境质量提升工程、核与辐射安全体系构建工程、环境风险系统防控工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重大工程等6大类63个项目,估算总投资460.51亿元。

  目前,我省在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生态环境领域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祁连山、秦岭等重点区域保护监管持续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并向纵深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支撑高质量发展支撑能力不断提升;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整改;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从四个方面抓好《筑屏行动方案》贯彻落实。一是强化统筹指导。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负责甘肃省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行动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将相关任务落实情况纳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围。二是强化政策资金支持。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财政投入,统筹用好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三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碳排放权、用水权、排污权市场化交易,通过市场化方式引导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利用六五环境日、全国生态日等重要节点开展科普宣传,增强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形成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生态保护浓厚氛围。

  保护好生态环境,是甘肃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最大贡献,也是必须扛好的政治责任。下一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将自觉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甘肃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关于全面推进美丽甘肃建设的实施意见》,持续打好“七大标志性战役”,久久为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八个加力推进”要求,以全省生态环境“九大行动”为抓手,严格落实《筑屏行动方案》要求,以系统性、整体性的思维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将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视为重大的使命任务与底线责任,切实履行牵头抓总职责,加强组织协调、调度指导,协同全省各地各部门,以不屈不挠的决心和脚踏实地的行动,共同推动《筑屏行动方案》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感谢李专员的介绍,下面进行记者提问,提问前请记者朋友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记者: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人民群众也切身感受到了环境质量的喜人变化。请您介绍一下我省在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感谢您的提问。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省在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方面的工作情况。

  一是不断健全生态环境领域制度体系。省委、省政府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关于全面推进美丽甘肃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等文件,高位推动、全面部署全省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工作。持续加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2023年在沿黄九省(区)率先出台《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覆盖主要生态环境要素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出台《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构建“1+5+15+N”四级清单管控体系金融理财服务管理,实行差异化保护、精准化管理,实现生态环境源头预防关口前移。先后制定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等政策文件,统筹推进生态保护、污染防治、资源节约、绿色发展等重点工作。今年4月,出台《甘肃省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甘肃省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任务书、路线图。

  二是持续加强祁连山、秦岭等重点区域保护监管。扎实推进祁连山常态长效化保护工作。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生态环境准入制度、河湖长制和林长制等制度为支撑的祁连山生态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评估显示,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地森林蓄积量持续增加,草原生态稳定性不断增强,水域面积更加稳定。保护区内不同种群野生动物数量较2014年提高了15%-20%。同时,认真落实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机制重点任务,建立并完善我省秦岭地区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推动我省秦岭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迈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首次在秦岭调查区域内发现金猫、猕猴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实体。

  三是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构建覆盖各主要环境要素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及“1+N+X”规划政策体系。黄河战略实施以来,累计争取国家下达黄河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31.5亿元、中央财政奖补资金48.4亿元,省级配套5.5亿元,支持一批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在全国率先启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污染现状调查,全省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98.27%。2024年,黄河流域水质优良比例为97.6%,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9年达到Ⅱ类,黄河干流临夏段获评全国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全省形成共抓大保护、协同大治理的局面。

  四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实施“双重工程”、“山水工程”、“三北”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等一批重点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全省林草资源总量持续扩大,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系统碳汇增量稳步提升。

  五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并向纵深推进。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4年,细颗粒物(PM2.5)浓度25.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0.4%,优良天数比率92.7%,同比增加1.1个百分点;74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8.6%,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水体。38个地下水国控区域点位Ⅴ类水比例为21.1%;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6.1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31.21%。2022年、2023年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获评“优秀”等次。

  六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监测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每年投入约200亿元资金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有力资金支撑。以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大数据平台为支撑,初步建立起覆盖气、水、土、声、生态等要素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监测、监控、执法高效联动,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力持续提升。

  记者:请问在下一步我省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工作方面,省生态环境厅有什么具体打算?

  感谢您的提问。下一步,省生态环境厅将聚焦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金融理财服务管理。

  一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做好动态更新和评估,实施“一单元一策略”精细化差异化环境准入。推动出台《甘肃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推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环境监测立法工作。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机制,加大案例实践力度。出台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配套文件,有序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

  二是全面推进美丽甘肃建设。健全美丽甘肃建设实施体系,研究制定美丽甘肃建设成效考核细则,梯次推进美丽甘肃示范区建设。加快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重点项目实施和重点任务落实。做好“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终期评估。有序推进“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编制。

  三是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持续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有色金属行业深度治理、重点领域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综合整治、散煤治理,强化扬尘、油烟等大气面源污染精细化管理;完成黄河流域及重点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任务,推进城镇生活和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达标排放监管;完成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和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回头看”,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深入开展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强化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组织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进展评价;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四是强化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监管。加强祁连山、秦岭生态环境常态长效保护,落实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监管工作机制,开展2025年度祁连山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持续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监管,开展“绿盾2025”强化监督和生态保护红线疑似问题核查,推进生态状况变化遥感调查评估;开展荒漠化综合防治生态监督,聚焦“三北”工程重点区域探索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

  五是着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抢抓国家“两重”“两新”等重要政策,积极争取中央项目和资金,加大气候投融资、EOD林业碳汇项目谋划实施,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多领域多层次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加快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六是坚决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强化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推进重点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成果应用、工业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一园一策一图”示范试点,实施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电子化备案,推进23个物资储备库建设,严密防控环境风险。深入推进核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确保核与辐射安全。

  七是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优化执法监管方式,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强移动执法和非现场监管,持续开展打击危险废物和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等专项行动。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推动监测技术数智化转型,调整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深化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管理平台应用。

  记者:强化重要生态空间监督作为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举措在《筑屏行动方案》中被提出,请问省生态环境厅在这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什么具体打算?

  金融理财服务管理

  感谢您的提问。下面,我向大家介绍我省在“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方面的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厅指导各地以“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作为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等重要生态空间监管的有效手段,着力解决了一大批生态环境问题,切实维护了全省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稳定,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被中央第三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给予“甘肃省持续巩固祁连山生态保护成果,祁连山地区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生态质量稳步提升”的充分肯定;全省“绿盾”专项行动发现的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完成率达到99.62%;我省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工作,得到生态环境部肯定;全省15个地区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甘肃李子坝村:与熊猫为邻的村庄实践协议保护”入选生态环境部19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践成果。

  一是坚持建章立制,监管措施有效落实。先后制定印发《甘肃省“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实施方案》《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监管工作机制》《关于加强甘肃秦岭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甘肃省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等重要生态空间生态破坏问题线索处理处置工作机制》等文件,压实各方责任,有效形成了多部门分工协作、各层级上下联动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是推动技术应用,监管水平不断提升。推广使用“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管系统”,按照逐级派发任务、基层核查填报、省级抽查核实、国家审核验收等工作流程,通过移动端APP开展卫星遥感监测疑似问题线索实地核查与上报。加快推进生态地面监测站点建设,不断健全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质量监测网络,有力支撑生态保护监管。

  三是加强联防联动,执法合力逐步形成。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监管责任体系,深化拓展各行业部门专项执法行动,着力预防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省级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地联防联控执法机制不断健全,实现“被动监管转为主动监管、应急监管转为日常监管、分散监管转为系统监管”。与相邻省份建立跨区域协同联动长效机制,对涉及破坏重要生态空间的违法违规行为形成有力震慑。

  四是开展成效评估,管理基础不断夯实。配合国家完成了我省2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组织开展并完成了我省黄河流域14个、河西内陆河流域10个、长江流域1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成效评估工作,进一步摸清了自然保护地管护现状,为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把脉问诊”。制定省级地方标准《甘肃省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DB62/T4965-2024)并获批发布,有效夯实了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把“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与行业部门各类专项行动和生态环境领域交叉执法检查统筹组织实施,继续开展以祁连山、秦岭地区,黄河、长江流域等为重点的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工作。开展2020-2025年甘肃省生态状况变化遥感调查评估,为生态保护监管提供全面系统的决策参考。督促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国家公园和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建设管理,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奠定扎实的工作基础。

  感谢孙处长的解答,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需要单独采访或者进行深入报道的媒体朋友会后联系省政府新闻办。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今天的发布嘉宾,感谢各位媒体朋友,谢谢大家!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金融理财服务管理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

  甘肃新媒体集团法律顾问:甘肃锐城律师事务所 陈灿律师;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甘肃荣庆律师事务所 吴天英律师

服务热线:400-123-4567
手机号码:138-0000-0000
电子邮箱:admin@youweb.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工业园88号

关注BD半岛综合

网站地图 渝ICP备2021004636号 txt地图